《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戴陈仪 【教学目标】 一、感悟孔子至圣至贤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二、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的第十二课《高山仰止》。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导学案的练习,对课文的文字部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进入本课文章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题目的含义: 《诗•小雅•车辖》有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明确:“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敬仰,“止”是语助词 。高山仰止: 品德高尚,令人敬仰。 显然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谁的? 明确:孔子。 二、初品孔子 孔子为什么如此受人敬仰?请同学们结合11-13章节进行思考,并试着概括孔子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朗读11、12、13等三个章节的内容,并试着归纳孔子的形象。 (一)11颜渊眼中的老师 体会“喟然叹曰”中的意味,体会孔子的人格魅力。 板书:颜渊眼中的老师学问高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教法高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二)12、13子贡心中的老师 1.理解子贡将孔子比做高数仞的宫墙和日月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话谈谈子贡心中的孔子形象。 补充材料: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写道,“室家”严格说来就是夫妻的寝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己。而在讲到老师的时候,就很恭敬,不用“室家”两个字了,而用“宗庙”。在古代的制度,“宗庙”是敬祖宗的地方,是最崇高庄重的地方,足见子贡对老师的无比恭敬,足见子贡眼中的孔子,是真正道德高尚,内在华美。 真正的圣人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普照天下,不受人间的影响。你赞美它也好,你诋毁它也好,对它毫发无损,它还是会一如既往地交替照耀人间。这就是圣人的情怀,他启迪着我们:一个人,只要行得端,坐得正,走自己的路,倒不必去管人家是否赞美你,诋毁你,对你都没有什么损伤。 板书:子贡心中老师学问高深,品德高尚(把老师必要数仞高墙、日月) 总结:学生眼中的孔子,可谓:至贤至圣 三、再品孔子 过渡:学生眼中的老师可谓至贤至圣,如无法企及的日月,是完美无缺的偶像。那么,孔子受学生的敬仰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品质吗?认真朗读前10章节的内容,试着说说孔子的其他品质。 要求:①四人形成一个小组,找共同感兴趣的语句探讨;②注意深入品读文本的细节;③小组代表发言时,先概括孔子的相关品质,再结合文本或导学案上助读材料加以证明。 (一)孔子与子路2、3、4、5、6章节,强调重点字义 1.孔子喜欢这个学生吗? 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用白话文对着读一读孔子对子路的话。 明确:子路的形象个性刚强、生性耿直、好勇武、少谋断(结合文本) 补充:子路的材料 1.子路生性质朴,喜好勇猛武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2. 有一次,子路问:“听到就去做吗?”孔子道:“爸爸哥哥还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听到就去做吗?”孔子道:“听到就去做吧!”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您说‘爸爸哥哥还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您说‘听到就去做’。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胡涂,大胆地来问问。” 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有些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子太大,过于勇猛,所以我要压压他。”(《诲人不倦》) 3.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阻止师父做不义之官) 可见,子路对孔子的言行也并非言听计从,他认为孔子有错,就会当面指出。子路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既当车夫,又做保镖。历尽千辛万苦不易志。 4.对于生性耿直、好勇武、少谋断、个性刚强的子路,孔子经常批评打击 ,有时也肯定鼓励,正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责之切因爱之深。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5.子路死后,孔子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 《礼记•檀弓上》:“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二)孔子与颜渊7、8 强调重点字义 对颜渊的死,孔子悲痛欲绝,甚至不顾礼节,情谊更有甚于父子。 补充: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是孔子理想的传承人。 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好学) 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德高)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品尚) 这样的学生死了,他比自己儿子死时还要伤心难过。 (三)孔子与其他学生 1.孔子和冉伯牛9 “执”:紧紧握住,让人温暖,让人感动; 重复“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表达对伯牛的痛惜,对生命的无奈。 其实本文有大量的叠句,如 “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天丧予,天丧予!”“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等等。讲解时注意这些解读,可以让学生读读。 明确: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表现出痛失爱徒的悲痛之情。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孔子不顾自己身份,去见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卫国夫人南子,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即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师徒之间的平等关系。 2.孔子与子游10 当孔子确实有错时,他知错能改说道:“前言戏之耳”。 (四)最后齐读第一章节。说明孔子关爱学生。 (五)将孔子生活的片段整理连缀起来,孔子受学生的敬仰,还因为他身上具有哪些品质? 明确:关爱学生,自然亲切,喜形于色,知错能改,可爱、风趣、真实、中肯…… 孔子可谓至情至性,乃生活中的真人。 四、深入探究 至贤至圣,是供奉于神坛的偶像;至情至性,是相处于日常的师父。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一种统一? 明确:当今世人只认孔子做圣人,不让孔子做人,不许有人之常情。然吾思孔子岂尝板板六十四寒酸道学若汝辈哉!儒家以近情自许,独不许孔子近情,是岂所以崇孔及所以认识孔子人格之道哉!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 ——林语堂 五、回归生活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最喜欢老师的哪种品质?可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谈谈。 这座高山,矗立了两千多年。三千弟子仰望,我们也在仰望。 最后,让我们齐读《诗经》里的这句话表达我们的仰望之情。 ppt: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六、课后作业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戴陈仪 【教学目标】 一、感悟孔子至圣至贤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二、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的第十二课《高山仰止》。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导学案的练习,对课文的文字部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进入本课文章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题目的含义: 《诗•小雅•车辖》有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明确:“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敬仰,“止”是语助词 。高山仰止: 品德高尚,令人敬仰。 显然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谁的? 明确:孔子。 二、初品孔子 孔子为什么如此受人敬仰?请同学们结合11-13章节进行思考,并试着概括孔子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朗读11、12、13等三个章节的内容,并试着归纳孔子的形象。 (一)11颜渊眼中的老师 体会“喟然叹曰”中的意味,体会孔子的人格魅力。 板书:颜渊眼中的老师学问高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教法高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二)12、13子贡心中的老师 1.理解子贡将孔子比做高数仞的宫墙和日月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话谈谈子贡心中的孔子形象。 补充材料: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写道,“室家”严格说来就是夫妻的寝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己。而在讲到老师的时候,就很恭敬,不用“室家”两个字了,而用“宗庙”。在古代的制度,“宗庙”是敬祖宗的地方,是最崇高庄重的地方,足见子贡对老师的无比恭敬,足见子贡眼中的孔子,是真正道德高尚,内在华美。 真正的圣人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普照天下,不受人间的影响。你赞美它也好,你诋毁它也好,对它毫发无损,它还是会一如既往地交替照耀人间。这就是圣人的情怀,他启迪着我们:一个人,只要行得端,坐得正,走自己的路,倒不必去管人家是否赞美你,诋毁你,对你都没有什么损伤。 板书:子贡心中老师学问高深,品德高尚(把老师必要数仞高墙、日月) 总结:学生眼中的孔子,可谓:至贤至圣 三、再品孔子 过渡:学生眼中的老师可谓至贤至圣,如无法企及的日月,是完美无缺的偶像。那么,孔子受学生的敬仰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品质吗?认真朗读前10章节的内容,试着说说孔子的其他品质。 要求:①四人形成一个小组,找共同感兴趣的语句探讨;②注意深入品读文本的细节;③小组代表发言时,先概括孔子的相关品质,再结合文本或导学案上助读材料加以证明。 (一)孔子与子路2、3、4、5、6章节,强调重点字义 1.孔子喜欢这个学生吗? 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用白话文对着读一读孔子对子路的话。 明确:子路的形象个性刚强、生性耿直、好勇武、少谋断(结合文本) 补充:子路的材料 1.子路生性质朴,喜好勇猛武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2. 有一次,子路问:“听到就去做吗?”孔子道:“爸爸哥哥还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听到就去做吗?”孔子道:“听到就去做吧!”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您说‘爸爸哥哥还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您说‘听到就去做’。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胡涂,大胆地来问问。” 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有些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子太大,过于勇猛,所以我要压压他。”(《诲人不倦》) 3.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阻止师父做不义之官) 可见,子路对孔子的言行也并非言听计从,他认为孔子有错,就会当面指出。子路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既当车夫,又做保镖。历尽千辛万苦不易志。 4.对于生性耿直、好勇武、少谋断、个性刚强的子路,孔子经常批评打击 ,有时也肯定鼓励,正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责之切因爱之深。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5.子路死后,孔子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 《礼记•檀弓上》:“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二)孔子与颜渊7、8 强调重点字义 对颜渊的死,孔子悲痛欲绝,甚至不顾礼节,情谊更有甚于父子。 补充: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是孔子理想的传承人。 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好学) 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德高)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品尚) 这样的学生死了,他比自己儿子死时还要伤心难过。 (三)孔子与其他学生 1.孔子和冉伯牛9 “执”:紧紧握住,让人温暖,让人感动; 重复“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表达对伯牛的痛惜,对生命的无奈。 其实本文有大量的叠句,如 “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天丧予,天丧予!”“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等等。讲解时注意这些解读,可以让学生读读。 明确: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表现出痛失爱徒的悲痛之情。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孔子不顾自己身份,去见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卫国夫人南子,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即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师徒之间的平等关系。 2.孔子与子游10 当孔子确实有错时,他知错能改说道:“前言戏之耳”。 (四)最后齐读第一章节。说明孔子关爱学生。 (五)将孔子生活的片段整理连缀起来,孔子受学生的敬仰,还因为他身上具有哪些品质? 明确:关爱学生,自然亲切,喜形于色,知错能改,可爱、风趣、真实、中肯…… 孔子可谓至情至性,乃生活中的真人。 四、深入探究 至贤至圣,是供奉于神坛的偶像;至情至性,是相处于日常的师父。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一种统一? 明确:当今世人只认孔子做圣人,不让孔子做人,不许有人之常情。然吾思孔子岂尝板板六十四寒酸道学若汝辈哉!儒家以近情自许,独不许孔子近情,是岂所以崇孔及所以认识孔子人格之道哉!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 ——林语堂 五、回归生活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最喜欢老师的哪种品质?可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谈谈。 这座高山,矗立了两千多年。三千弟子仰望,我们也在仰望。 最后,让我们齐读《诗经》里的这句话表达我们的仰望之情。 ppt: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六、课后作业
|